陈宗平
1992年,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博士首次提出了“大质量”的概念,认为质量管理已经从关注产品的质量,发展到关注组织所有过程的改进,同时,他也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则是质量的世纪。在此理念的影响下,现代质量管理思想,已经从关注产品检验、关注生产控制、关注产品设计发展到关注组织整个运作过程的改进,乃至关注组织的整体经营质量管理;从单一地关注客户的满意,发展到关注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和相关方的整体利益的平衡;从被动地适应变革,到主动地寻求持续改进。
正是在这种大质量概念的影响下,ISO组织在制订ISO9000:2000系列标准的过程中,更强调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的方法、系统方法和持续改进等,将质量管理从单一的针对产品的管理手段发展到针对组织整个运作流程的管理方法,质量管理的范畴大大地拓宽,从而将以前质量管理局限在质量部门的观念得以彻底的颠覆。
在此发展趋势下,为了有效地落实大质量的概念,大质量思想必须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并追求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它不仅涉及到企业产品所拥有的固有质量,更注重一切可能影响到相关方满意、核心竞争力的质量特性,包括了环境、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从而树立一种可持续发展和追求全面协调的质量理念。
一、推行卓越绩效模式落实大质量的思想
在不少的企业里,质量问题虽然得到高度重视,但往往仅限于关注产品质量本身,质量管理负责人的职责重点还在于产品不出问题,引入适用的技术手段、加强控制、规范流程、消除“不符合”事项,以保证客户满意。但是涉及到顾客和市场为中心、质量成本、系统化测量分析和绩效管理等方面,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另一方面,企业的质量管理负责人又抱怨质量工作得不到支持和重视,质量负责人往往需要在质量标准和准时交货之间左右为难,质量负责人工作最辛苦却得不到公司上下的认可……
究其上述原因,很多是因为质量管理负责人缺乏质量战略思考,未能将质量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高层领导也未能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使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途径和保证。殊不知,质量管理体系只有在战略的执行中起到主导作用,保证组织战略方向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平衡组织的相关利益方,才能真正地落实“大质量”的思想。
当然,“大质量”概念的导入及发展,必须有一套模式和方法来加以保证,否则将无法评价其效果及其成熟度。八十年代企业提倡全面质量管理,九十年代推行ISO9000,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最新且行之有效的发展趋势。
“卓越绩效模式”是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准则,现在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重要管理思想和方法,世界上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参照采用,因此,企业采用后也能够获得国际公认。企业通过有系统的自我评估方法,能够发现自身与准则之间的绩效差距,从而在管理实务上进行改善,以达到卓越的绩效水准。同时,企业也能够利用过去在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等管理方式上取得的经验,为将来引进先进管理系统做好准备,例如平衡计分卡、六西格玛等,从而达致畅顺无阻的“大质量”管理体系。
二、如何有效地推行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是一套系统化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论。成功地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可以借助资深的专业咨询机构的辅导,在循序渐进的思路指导下,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准备:
1. 培训
培训对象包括企业的高层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和项目小组成员,使他们系统地了解卓越绩效模式的框架、价值观、主要内容和评分方法,便于以后按照该模式要求在企业内部有组织、有系统地推行该项工作。
2. 评估
按照卓越绩效模式的标准要求,评估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现状。评估工作可以通过管理层面谈、员工调查、专注小组反馈、文件检阅、现场考察等方式进行,目的在于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绩效差距,寻找改进的方向。
3. 改进
根据评估报告结果,企业应制定、实施持续的及具突破性的改进措施,指导并协助员工取得更出色的绩效和更高的评估分数。为了落实这些改进措施,企业需要制订具体的改进计划,详细描述项目的目标、范围、实施方法及里程碑,然后测量与检讨改进成效。
4. 再评估
各项改进措施成功落实后,企业可以根据卓越绩效模式的标准要求,再次评估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根据再评估结果,再次制定并落实有关的改进措施。
5. 交流
企业可以与行业内标杆或获奖企业进行有关的交流活动,学习其优势,分享参赛经验,以便为改进和参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6. 参赛
各项准备工作都完成后,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参加各类质量奖的申请,如全国质量奖、广东省质量奖、深圳市市长质量奖或香港质量管理奖等,以便于了解自身质量管理的水准及赢得社会的认可。
|